20110929

0929|雜談──關於文學(I)

0929|雜談──關於文學(I)


  既然標題都打雜談了,那大家也就放鬆心情看吧,雖然打的不是特有學術涵養,也並不特有趣,但我個人主觀認為大家看到一半總還是會笑一笑的。

  如果沒笑,那就當我只是說了個不好笑的笑話吧。

  Ω

  忽然發現自己已然漸漸少寫作了。倒也不是說不愛寫作,或者是說對文學感到疲倦、乏味等等。相反地,我對文學──或者是說對於語言、文字,甚至是創作這條路越來越覺得其中充滿了各種韻味。不僅是抒發性靈上的,更甚至是機能性、以及他各種不同的性質上的區別。我仔細想了想究竟是為何,忽然便想到了近來的生活的確是過得越來越平穩、越來越幸福了,這才反應過來──我是真真切切地度過了那段需要以寫作賴以療癒自身的階段了。雖然傷痕仍舊在著;即使疼痛依然存在,但我是清楚明白的了解,我這些種種的不堪,在未來的所有日子,都不再是我一人寂寞地面對著了。

  ──我也衷心希望,我的另一半內心中所有疼痛的歷史、傷痕也不再寂寞,不論何時都要記得,有我在這為你分擔所有的痛楚與傷懷。

  α

  其實好久沒寫這種雜談類型的日記了,突然要寫,我還有點不適應,從生活開始談起好像又有些太漫無邊際了些,我想可能、也許、或者、很大程度上,我可能還沒談到我想講的就已經犯睏、打著瞌睡與周公他老人家下棋去了。所以我還是從身邊發生的事情直接切入到想談論的事情上去講好了。以下一抒己見,不想看的我沒摁著你頭看,想切掉那就切掉(至於切哪那個我可管不著)。

  其實想寫這篇雜文已經好一段時間了,但總是東拖西拖的,這都要怪惡魔黨,出那麼多作業讓我拯救地球拯救個沒完。

  近來越來越多人在談論文學在價值上以及現實中的作用,我想這只要有在注意網路的應該都會發現到,關於這種談論是越來越多。其中有想將文學創作徹底用數字來呈現其價值的群體,亦有覺得「文學」在現實層面作用上,其實是無力的,甚至有人覺得只要「與眾不同」便是「突破」文學了。我想這要從好多方面開始談論,但我學疏才淺,無力去處理眾多面相的問題,只能一件一件的將其以自己的觀點來談論。

  ‧

  我想我一直都是一個崇尚精神、靈魂方面的人,所以在我覺得理所當然的想法,可能在很多人眼裡是荒誕不羈的。但我也不管,我只管寫就是了。

  我想很多文學作品之所以作為文學作品,是因為其反應了當代社會上的現象以及其精神風貌,甚至他內部充滿了多樣化的隱喻、指涉、連結到物外與物內的事實上才得以稱作一部傳世的經典之作。而我相信世界上有很多人是以這個方向為目標努力的,不管是耕耘多年,或者是剛下志願,我覺得有此志向就值得人尊敬。我此處所指的是現在大家所說的純文學,或者所謂的嚴肅文學。

  首先要說的是,我不反對其餘類型文學的存在,我一直沒有辦法很好地描述那種感覺,所以當有人問我為何會認為其餘網路小說、作品也算是文學的一類,我總是無法答覆出來。我只能回答對方:「我覺得文學的路是很廣的,純文學是探索人性各種精神上、道德上、以及情感上的存在可能,而網路小說往往注重的是『當下』的快感,作者將他們想表達的一股腦扔出來了,就失去了他的隱喻以及作品中的多樣可能與歧異。」

  今天早上聽了演講,黃梵先生對類型小說中的制式化做出這麼一段評論:「有時候讀三流的小說,可能對你寫出一流的、二流的小說幫助會更大。有時候這種三流小說,它會提供一些它無法徹底將其完美化的奇思異想,這種奇思異想,在三流小說裡它往往開了頭,卻無力去完成。但一旦被發現就可能可以成為自己的文學道路。」

  但是類型小說(也可以說是商業小說)跟嚴肅小說兩者之間的關係是相反的,注意,不是對立的,也就是說他們並非是不可交融,並且是敵對狀態的。黃梵先生在演講中提到,類型小說是個倒金字塔的結構,剛開始發出的時候它影響的層面很大,甚至可以影響整個社會的結構。但到後面,時間推移過後它的影響會越來越小、越來越小,直到塔尖的一小撮人──甚至會被大眾所遺忘。我們來想想好了,網路上幾乎可說是玄幻小說始祖級的作品《飄邈之旅》這本小說幾乎可說是奠定了此後多年來網路玄幻小說出版的類型及口味,但到了今日,還有人能告訴我,《飄邈之旅》當初給我們的感動,在何方?有多少人記得它?後面開始看小說的人,有多少人會往回追朔到《飄邈之旅》去「瞻仰」其風采?

  我想這種人少之又少。幾乎可以說是沒有。

  反觀被許多人覺得「很難搞」的純文學,它的結構恰好與類型文學相反,它是個正三角形的結構。也就是說純文學的作品剛開始出來的時候是塔尖的群體會碰觸到,沒多少人會受影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流通、影響的層面會越來越廣、越來越大,繼而到整個社會。我們現在很多人看魯迅,但魯迅的作品在剛出來的時候是乏人問津的。純文學的作品是可以讓人再閱讀的過程中受到多次啟發的,也就是它有個歷久彌新的特性存在,所以時間的推移會造成它書中知識的傳播與流通,進而到整個社會層面都會被其影響。

  我想這個問題用遊戲的副本來說明,可能會讓其他朋友比較感興趣一些。當你打一個副本,你裡面的寶物一下子就蒐集光了,那你當然對那副本興致缺缺;但當你面對一個不停讓你滅團(思想上的破而後立的過程),只要通過一個小關卡就有新的獎勵可以拿到,那我想即使熬夜爆肝,你也會拼老命似的去打通這副本。別跟我說你不會啊,大家都是過來人,君不見我因熬夜爆肝,頂上頭毛飄零如雪的悲悽畫面嗎?

  其實搞清楚這兩點就好辦了。因為文學的商業性與純文學的探究性已經不存在那個凝重的隔閡了。其實這點上就是選擇題而已,你想讓自己的作品是類型文學還是純文學?純文學可能接觸的永遠都是那一小圈,而且也不保證只要被看到就會被懂得──悲劇的是有時候大家說「好!」、「精采!」、「這些內容感同身受!」其實只是交際應酬而已。而更悲劇的事情是,我們把這些交際應酬當真了……

  傻孩子,怎麼會把窯姊的眼淚當做人魚的珍珠呢?

  (那個……我這邊說的人並不指跟我熟的任何一人。我剛剛將這一段傳給朋友看,他竟然第一時間說「對不起」讓我不知道該笑他傻還是該哭哭這一段寫的太有歧異性了。)

  我並不是說所有人的誇讚都是違心的,只是我覺得,我們生而為人,經過了教育以及社會化,應該要有一些自知之明吧?自己是什麼樣,自己應該都清楚、明白的了解。有些事情不應該碰壁、觸礁之後才去思考,應該在那之前就該想想──自己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甚至我覺得還要從反面開始想起。自信是必須要有的,但如若自信過於膨脹,那就不是好事,而是去世了。

  回到正題。

  如果文學創作要以市場價值(觀看、喜歡人數多寡的數字)來決定他存在的價值(他核心精神上、形而上的價值)我覺得那是無法去完全成立的。類型文學的價值與其必要性我想就在這裡顯示出來了,因為他的市場價值已經被挖掘出來了,他是立即性、速食般最直接的價值判斷,看的人越多,那他的價值就越多,看的人越少,那他的價值就不存在。我覺得如果要以此種「大眾文學」去強迫文學形而上的探討去適應它們,是不合裡的。就像你拿WINDOWS的軟體要強迫安裝再MAC上一樣,透過某些軟件我們可以達到此需求,但你在運作上一定會有局限性存在。這是不可避免的結果。

  當然純文學也可以透過好的包裝、好的形象來賣出去,但是影響的能力與類型文學相比相差太多,所以在此我不贅述。

  其實想走哪條路都好,只是要問問自己,做了這個決定,自己會不會後悔,如果確定自己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不會後悔,那就是本心,隨著真性本心去走,過個沒有後悔的人生便是了。

  我抬頭看了一下時間,不知不覺已經凌晨零點整。這時間真是華麗地過的不知不覺,我剛剛那些流失的時間是被外星人給抓去研究了不成?啊這個春宵一刻值千金,雖然現在這個時間點我沒什麼春宵可度,但我想值個五毛一元的也還是有的,那麼,大家晚安了。

  ‧

  最後,看來我想講的東西真的要打成系列才能講完。我擦!
  (跟大陸學者、作家聊天後連打字都變成大陸人的習慣了)
  (不要牽拖)

  大家晚安!

沒有留言: